到了出發當日才整理的行李,看來離開一個月跟三天兩夜整理的速度好像也差不多。隨便套上的t桖、衝浪褲、 夾腳拖、看起來跟要到巷口小7買零食的裝扮沒兩樣。
打包行李時、總是覺得我們真正需要的 其實不多。
(有信用卡就行.......大誤XD)
離開 是逃避 、 是放空 、是充電、是什麼 似乎都無所謂。
答案最後自然會有。
在決定之初、也許徬徨、也許不安,畢竟大多數的人,還是習慣安於現狀。
放棄了優渥的薪水,穩定的工作,這種偏離軌道的做法,在台灣還是不大被常人接受的吧。大多的理由不外乎害怕無法再拿到同樣的薪資,或者可惜放掉已累積的位置,但簡單的來說就是捨不得這溫暖的舒適圈。在國外,在大學畢業時或者是在職的人,gap year倒是滿常見的。
也許天生反骨的個性使然,這樣出走的念頭總是在心頭深處提醒著我,
感謝另一半的支持,讓我順利的做了這個決定。雖然如此,看似一切都很平順的生活,跟大家一樣的軌道,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 這樣真的值得嗎?
但在離開台灣的當下,一切似乎就明朗了。
一個人的旅行,有著大量的時間與自己內心對話、思緒也清晰了。
離開現在的位置,為的是保持距離,讓自己更看的清楚自己本來的樣子。
面對自己的缺點、尋找自己所缺乏的、明白自己想要的。
就像籃球比賽,需要中場休息一般,重新擬定策略,儲備好下半場的體力。
土地也需要休耕才有辦法繼續提供肥沃的養分,對於已趕到枯竭的自己,希望這段時間能給自己不一樣的能量,給自己前進的動力。
前往bkk的路程上,快速的讀了兩本書,思考了許多未來可能的計畫與點子。
對於這一個月的旅程,迫不及待的想翻開下一頁了。